平安资管:建议汇丰审慎研究各方建议 争取改善经营业绩 提升公司价值
近日,平安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勇接受媒体采访,资管争就近期平安与汇丰的建议建议经营价值相关市场热点进行交流。以下是汇丰访谈实录。
一、审慎近期汇丰CFO变更,研究业绩市场非常关注,各方改善公司对汇丰下一任CEO有诸多猜测,提升平安对此有何看法?平安
答:汇丰公布CFO变动信息后,也将有关情况向我们进行了通报。资管争 我们不适合对汇丰管理层做出评论,建议建议经营价值但有一点是汇丰肯定的,我们认为,审慎对任何一家公司CEO的研究业绩评价标准,都应该是各方改善公司其能否为股东持续创造良好业绩和长期价值。
二、关于创造良好业绩和长期价值,平安曾公开就汇丰的经营业绩、分拆等提出不少意见,能否详细谈谈?
答:我觉得这段时间市场对平安有关此事的一些看法,有较大的误解,借此机会澄清说明一下:平安从未就汇丰的业绩、分拆等话题公开发表过任何意见。 我们曾多次重申,作为汇丰的主要股东之一,凡是有利于汇丰改善经营业绩、提升公司价值,凡是对汇丰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有帮助的建议,我们都愿意研究,都会予以支持。
三、对于汇丰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平安是否与汇丰管理层有过沟通?
答:20多年前,平安与汇丰就结下了深厚渊源,关系一直很融洽。 2002年,汇丰成为平安第一大股东,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尤其在平安发展早期,汇丰为我们提供了营运、风控等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经验,我们至今仍十分感激。 同时,近10年来,平安在金融科技等创新领域也为汇丰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支持。 2015年,我们投资汇丰并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因为我们当时信赖汇丰的百年优秀品牌,期待其能够持续实现稳健业绩,保持一贯稳定分红,落实强劲增长战略。
对于汇丰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与汇丰管理层和部分董事保持沟通,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双方各层级一直保持坦诚、友好、建设性沟通。 不过,近年来,如你们所观察到的,市场对汇丰的业绩、分红、市值等表现都比较失望。
四、平安对汇丰的业绩等感到失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平安对自身寿险保单持有人负有受托责任。 作为汇丰的主要股东之一,我们最关注的是汇丰的业绩、分红与市值表现。 然而,近年来,汇丰上述指标表现远不及其可比同业对标行、远低于多数股东期望,尤其在业绩方面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 汇丰的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落后于同业。 过去五年,汇丰的平均RoTE仅为7.0%,不论是绝对表现还是相对表现,均远低于同样受低利率环境影响的同业对标行的表现。 去年,汇丰的RoTE仅为8.3%,远低于其同业对标行12.3%的平均值——这组可比同业对标行的亚洲业务收入贡献平均达到59%,与汇丰亚洲51%的收入贡献占比较为相似。 我们承认,不存在与汇丰控股完全可比的对标银行,因此我们内部选取了12家银行,其亚洲业务平均收入贡献与汇丰控股亚洲业务收入贡献相近,形成可比同业对标,并将汇丰的RoTE和成本收入比与这组银行的平均值进行对比。 我们注意到,汇丰在2021财年高管薪酬报告中使用的正式同业对标组,其亚洲业务收入贡献仅占22%,我们认为,汇丰选取这样的对标组是不合适的。
2. 汇丰的市场排名落后于同业。 在单独披露业绩的8个亚洲地区中,汇丰的贷款业务规模仅在两个地区排名前十(中国香港排名第一、澳大利亚排名第十),其他地区排名普遍位于第20-35名之间,中国排名仅第58位。 截至2021年,汇丰在中国大陆的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仅占0.15%。 鉴于亚洲市场是汇丰最重要的业务和利润贡献来源,我们对汇丰在亚洲市场的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和业务规模感到担忧。
3. 汇丰的经营业绩落后于同业。 我们的投后团队详细分析了汇丰及其可比同业对标行,发现2021财年,在同业对标行中,汇丰有45%的关键经营指标排名后25%,汇丰亚洲则有56%的关键经营指标排名倒数第二或最后一名。 例如,汇丰亚洲的收入已连续两年持续下滑,其它主要同业对标行的收入则持续增长。 汇丰的成本收入比,也显著高于汇丰控股、汇丰亚洲可比同业对标行的水平。
我们观察到,在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汇丰近两个季度业绩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认为加息周期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 加息周期可以短暂改善业绩、提升资本回报,但我们更关注汇丰的经营策略、发展战略,及其可持续业绩改善与长期价值增长。
五、平安对汇丰的经营策略、发展战略有何具体建议?
答:近年来,平安为了帮助汇丰改善经营业绩、提升长期发展价值,与汇丰管理层围绕其经营策略、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次深入、坦诚的交流。 我们主要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一是有效配置全球资源。 2022年上半年,汇丰亚洲业务税前利润占比达68.7%,欧洲、北美业务税前利润占比均不足10%、拉美业务税前利润占比不足5%。 亚洲业务是汇丰的利润支柱,然而汇丰过去的全球资源配置策略一直以亚洲业务利润补贴欧美,汇丰亚洲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 我们建议,汇丰重新检视其全球资源配置策略,将更多资源集中投入亚洲,获取更高盈利回报,同时退出亚洲以外且规模较小的边缘市场。
二是降本增效、增收节支。 汇丰管理层声称,汇丰的降本增效举措已取得成效,然而汇丰控股的成本收入比仍高达64.2%,显著高于可比同业对标行平均值13个百分点。 同时,汇丰亚洲的成本收入比高达58.7%,与可比亚洲同业40%的平均值相比,高出18个百分点。 我们建议,汇丰应该更积极、更彻底地削减成本,缩小与可比同业对标行在‘成本收入比’上的巨大差距,比如,应削减人力、IT等营运成本,降低其‘全球总部费用占收入的比例’。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是汇丰改善经营业绩、实现降本增效最重要、最必要、最紧迫的手段。
三是重点落实亚洲业务发展。 汇丰管理层于2020年2月提出重返亚洲战略升级,但过去两到三年来,市场并未看到其实质性的行动或成效。 2021年4月,汇丰公开宣布将有4位高管搬迁往香港,然而,尽管公告已发布18个月,汇丰仍未完成这一举措。 据我们了解,在管理汇丰全球业务的4位CEO中,有3位在亚洲工作经验不足一年。 我们建议,汇丰要综合考虑增长、收益、风险、竞争力等因素,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质性措施,落实重返亚洲战略升级,巩固其在亚洲地区的市场地位,把握亚洲市场快速发展的增长红利,同时要在环球金融模式与跨国系统性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六、平安认为,汇丰应该在环球金融模式与跨国系统性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答:多年来,汇丰一直以‘环球金融、全球银行’模式著称。 作为关注长期价值的主要股东之一,我们认同环球金融模式在打造统一品牌、为少量核心客户提供全球服务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其实际价值与业绩贡献到底有多大,是无法通过量化手段加以验证的,一直以来,各方对此是有很大争议的。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际宏观经济格局已发生巨变,环球金融模式在上世纪一度主导并塑造全球金融业,如今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其弊端、成本与风险日益突显。 尤其是1997年、2008年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跨国传递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 一方面,各国政府及监管对于承担跨国银行所有非本土市场的风险压力,通常是十分担忧甚至是反感的; 另一方面,跨国银行在全球经营,必须承担沉重的重叠监管成本、重叠风险成本、重叠资本需求,近年来,不断有欧美跨国银行宣布从部分区域退出,进一步收缩环球金融布局。
我们建议汇丰从长计议、未雨绸缪,充分思考‘新的环球模式’,全方位仔细评估环球金融模式的整体价值与业绩贡献,在环球金融模式与跨国系统性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经营。 仅靠退出少数规模不大的市场或业务,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
七、平安对市场上关于汇丰分拆的讨论有何看法?
答:近年来,不少汇丰股东主动与平安就此私下交流,资本市场和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并存。 我们关注到,这些讨论背后的出发点与关注点,都在于如何提升汇丰的长期价值,各方的立场和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
作为汇丰的主要股东之一,平安最关心的,始终是如何改善汇丰经营业绩、创造并提升长期价值。 我们一直秉持坦诚、开放的态度,积极聆听市场各方的声音; 凡是有利于汇丰改善经营业绩、提升公司价值,凡是对汇丰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有帮助的建议,包括分拆,我们都愿意研究,都会予以支持。 同时,也建议汇丰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审慎研究各方意见和建议,将由建设性的意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不是简单地选择回避和拒绝。
有关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顶尖的资产管理机构,在全亚洲也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投资收益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人民币4.24万亿元(约5822亿美元),其中80%是平安集团委托管理的资产,20%为平安集团以外的第三方委托管理资产。
本文地址:http://www.caramenggambar.com/html/709c0289926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